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六安文史

六安的茶文化

日期:2014-11-17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系统    阅读次数:     字体:[] [] []    保护视力色: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这个论断出发,可以更好理解茶文化。

茶被人们发现、利用,起点是药用,解渴醒脑。但人们在制茶、饮茶过程中,渐渐地将茶与文化嫁接,注入文化内容,凸现出一种精神境界,使饮茶艺术化,使人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这种现象谓之茶文化。一个地区茶文化的特色,是当地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当地茶叶品质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这个地方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地方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起深厚,这个地方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皖西地区文化底蕴厚实,历史积淀深厚。所以,这里的茶文化特点是格调高雅,内涵丰富。

1、与六安茶关联的诗词联

六安茶叶品质上乘,文人雅士赏茶之色,赏茶之香,品茶之味后,提神益思,自然思绪飞扬,悟到人生妙趣,提笔作诗画。就是黎民百姓饮用粗茶,也会产生抒发情怀的歌谣。自古流传下来的与茶关联的诗、词、歌谣、楹联、谚语、故事、传说、戏曲、舞蹈等,都在皖西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清朝的《六安州志》、《霍山县志》以及其他一些皖西典籍,曾记载了许多与六安茶叶有关的诗词,现选摘一些以飨读者。

龙眠山

宋·黄庭坚

 

诸山何处是龙眠,

旧日龙眠今不眠;

闻道已随云物去,

不应只雨一方田。

          (摘自嘉庆《舒城县志》)

 

翰林联名《咏六安茶》

七碗清风自六安(李东阳)

 

每随佳兴入诗坛,(萧  显)

纤芽出土春雷动,(李士实)

活火当炉夜雪残(李东阳)

陆羽旧经遗上品,(萧  显)

高阳醉客避清观,(李士实)

何时一酌中泠水,(李士实)

重试君谟小凤团。(萧  显)

——明万代十二年(1584)《六安州志》

 

焙  茶

              明·王毗翁

 

露蕊纤纤才吐碧,

即防叶老采须忙。

家家篝火山窗下,

每到春来一县香。

(作者系明末[1634]霍山县令,该诗为其作的《六茶纪事》之一,见李晔《六砚斋三笔》)

 

咏齐山之茶二首

        明·潘世美

 

高峰直上浮云齐,

望入无峰天欲低;

爱探惊雷新吐英,

提筐争向雾中霓。

 

六丁帝遣获新香,

不与凡夫浣俗肠。

近日僧知平等法,

粉榆居士得分尝。

 

采茶歌

      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

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

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

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似莲心,

谁知侬比莲心苦。

 

新茶行

        清·宫鸿历

 

六安山中雪一尺,

黄金如士茶如珠。

进茶例限四月一,

三月寒犹刺人骨。

旗枪未向雪中生,

檄符已向州城出。

何处南枝长柔芽,

持金转买向邻家。

往年一树一金值,

今年三倍输官茶。

侬家有茶十六树,

里正来科种茶户。

悭囊扑满三百文,

沽酒杀鸡完旦暮。

明朝卖女与商人,

七尺锒铛始脱身。

官火干焙局称大,

折耗钱增二十缗。

可怜进茶未一日,

春雷一声萌芽出。

换盐换米不值钱,

只今贩向全椒驿。

      (摘自同治《六安州志》)

 

试  茶

         清·佚名

 

紫笋抽芽傍女墙,

清芬肯教俗先尝?

生成雀舌和云翦,

制成龙鳞趁月芷。

碧玉烹时飞雪色,

素涛沸处起兰香。

连霄酒症消除尽,

七碗卢仝未许狂。

 

听雨同亦高峰士蛰庵赋

任为楫  邑岁贡

 

正欲论诗共解颐,

檐前丝雨故垂垂。

枯禅贝叶千声后,

寒食利花二月时。

石鼎烹茶余味永,

铜瓶贮水落英迟。

何当著屐看山去,

萦酒君家醉槿篱。

    (摘自嘉庆《舒城县志》)

 

法 华 山

张应元  教  谕

 

龙舒幽静地,

绝顶见烟霞。

有径皆依竹,

无畦不种茶。

石深云里窟,

苔剥冻前花。

为报山灵识,

题诗到法华。

 

 

春 秋 山

郭维祺  邑优生

 

巉岩山最古,

遗迹带烟霞。

香乱青精叶,

云飞紫楝花。

微风醒宿酒,

细雨啜新茶。

安得龙眠在,

谈经北斗斜。

 

汤  泉

鲍 功  邑痒生

 

幽谷何年凿,

清流汩汩斜。

冰心成浩劫,

热眼冷空华。

石火烧风箨,

云厨煮雪芽。

不须嗔炙手,

知是炼烟霞。

 

宿 九 井 寺

廪  生  任之有  逸  少

 

主人入深山,古寺如空谷。

赖有道人迎,为我理僮仆。

烹茶汲山泉,晚饭进莱菔。

食罢倚前楹,庭阴散梧竹。

山高月更佳,清光何肃穆。

放眼望八荒,诸峰纷矗矗。

河流活活声,恍如泻飞爆。

冷然尘虑清,浮生嗟碌碌。

归卧松床温,劳人恣坦腹。

呼僮问前途,睡乡酣正熟。

梦觉五更钟,天风振林木。

 

双松庵探梅

任之有

 

淹春淫雨快初晴,

东郭探梅惬素情。

双屐乍抛身顿健,

青山才见眼偏明。

轻见吹柳寒无力,

远树穿云势欲行。

问讯禅林何处是,

石桥流水隔钟声。

 

松掩茅堂竹掩关,

绕篱幽径绿阴间,

寒潭照客尘心远,

冷屋香浮老衲闲。

风动角铃鸦去阁,

烟横大野日沉山。

上人好贮兰芽片,

还待花开一破颜。

   (以上摘自嘉庆《舒城县志》)

 

霍山竹枝词

         清·陈燕兰

 

春雷昨夜报金芽,

雀舌银针尽内衙;

都外龙旗喧鼓吹,

香风一路贡新芽。

 

近城百里尽茶山,

估客腰缠到此间;

新谷新绿权子母,

露芽摘尽泪潸潸。

      (摘自嘉庆《霍山县志》)

 

霍 山 新 茗

清·王士慎

 

几日轻车路,新茶到广陵。

芳生江北味,蕊摘雨前针。

烹籍寒山雪,尝抬野寺僧。

别炊香饭熟,幽关一时增。

        (摘自光绪《霍山县志》)

 

文人喜饮茶,饮到好茶易激发吟诗的兴致。在这方面,现代茶叶学教授、专家和名人志士以六安茶为题材作的诗词也是构思精巧,妙句连篇,吟之叫绝。

 

采  茶 曲(六首)

高一涵

 

其 一

云雾山中云雾遮,春风三月贡新茶。

市朝争取头纲早,不采旗枪采玉芽。

其 二

雨前风日自清和,新服初成换绮罗。

蜂蝶满山莺百啭,杏花风送采茶歌。

其 三

绛囊包裹一封斜,驰送长安富贵家。

焙馥蒸研辛苦罢,看入活火试新茶。

其 四

灯火三更夜不眠,拣茶例得沈郎钱。

到京须及清明宴,纱帽笼头信手煎。

其 五

浇舌能将磈  摧,庐仝七碗闷怀开。

谁知嫩绿鲜芽品,都自颠崖堕命来。

其 六

王茗钗头未足  ,一生专爱六安茶。

使君作相知何日,苏息无能转自嗟。

 

八 声 甘 歌

王泽民

 

     看霍山叠嶂喜葱茏,芳雯霭层穹。有风轻雨密,锺灵毓秀,丽茗精工。唐宋元明史册,入贡著丰功。韵味黄芽细,玉液醇浓。于今名茶衍创,正春回小岘,菊茗,毛峰。翠芽汤晰碧,隽永溢甘融。香草园,毫尖嫩雪;溯桃源,云雾金尖茸。特珍品,扬名世界,奖誉正隆重。

 

六安瓜片茶文化节

王镇恒

六大茶类早推崇,

绝品出三冲。

瓜子外形殊内质,

片誉永辉重制种。

                  (2003)

 

咏桃源河名茶

王泽农

 

霍山县桃源河乡创制的名茶桃源金针、桃源云雾,外形紧凑,色泽翠绿,滋味醇甜,品质优异,特此赋诗祝贺。

桃花仙境绝凡尘,

羽化登仙真有神。

守旧闭关叹自锁,

创新开放任飞腾。

“黄芽”“瓜片”贡天子,

名茶新茗惠庶人。

玉  清清今胜昔,“金针”“云雾”无比伦。

 

艺术来源于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皖西茶农在长期的种茶、采茶、制茶的实践中,当然视茶叶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因而创作和流传众多的茶叶歌谣。

 

茶叶山歌

 

头茶香来二茶苦,

天天采茶日当午。

富家讲究色香味,

穷人还把白水煮。

 

年年到了四月八,

大家小户采新茶。

一春忙了六十日,

到冬还是无鞋袜。

 

南山冲对北山冲,

采茶姑娘笑语浓。

一枝一枝又一枝,

晚来十指个个疼。

 

头茶碧绿二茶香,

采茶人家昼夜忙。

好茶提针长街卖,

粗茶留着自家尝。

 

霍山有座挂龙尖,

中外驰名好茶山,

当年黄芽曾进贡,

一路推销到济南。

            (霍山县项志培采录)

 

春到茶山

 

朝阳沐浴采茶人,跨步层峦矫健身,

高唱民歌呈素手,一筐收尽满山春。

 

茶堆比山多

 

三星未浇坡,满山采茶歌。

等到太阳出,茶堆比山多。

 

片片嫩茶片片香

 

杜鹃花开好春色,采茶姑娘满山岗。

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嫩茶片片香。

                     (以上系许正英采录)

 

皖西的茶农除在茶山上唱歌谣外,还创作了茶谚。如:

家有两担茶,不怕年成差。

清茶一杯,神气百倍。

 

雨前宝,雨后草。

 

桂绿(鸟)叫,采茶到。

 

高山茶,平地麻。

 

茶叶是个韭菜心,越摘越出针。

 

茶叶是黄金,就是要深耕。

 

粗茶细喝,细茶粗喝。

 

老茶嫩摘,嫩茶老摘。

 

春茶要绿不得绿,夏茶要黄不得黄。

 

五月端午打荒茶,老嫩一把抓。

 

评茶三桩,色味与香。

                   (项志培采录)

 

在六安还流传一些由六安的文化人作的与茶有关的楹联。如:

绿茶片茶兰花茶茶山茶岭茶名中外;

毛竹元竹罗汉竹竹园竹海竹誉古今。

 

泉从石出情谊列;

茶自峰生味更园。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项志培黄兆儒采录)

 

僧居野寺原无酒客到荒山只有茶;

茶好何须酒缘悭莫羡人。

焦儿岭永杨父母心;

茶缘庵长施甘露茶。

              (裕安区茶绿庵门联)

 

六万睛霞雨前雨后光耀斑斑夏映杜鹃秋醉枫林缭眼纵横红似火;

满城春意岁去岁来香浓郁郁茶著黄芽药珍石斛闻名遐迩贵为金。 

                         (鲍家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安市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一些反映茶叶生产、茶农生活的戏剧、舞蹈,如庐剧《茶山新歌》,表演唱《挑担茶叶上北京》、《黄芽茶情歌》等等,有的文艺作品还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2、六安茶的民间传说

在六安茶文化现象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论是六安瓜片,还是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在其产地都流传一些美丽的动听的神话故事或传说。早在清同治《六安州志》上就有徐   撰写的茶居士传传说的记载,现转述于后。